• 區(qū)劃代碼:370784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《郡縣釋名》山東卷下:安丘縣“古渠丘地。漢置安丘縣,從渠丘舊名也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西周為州國地。春秋為杞都淳于地。西漢于淳于西南置安丘縣,于淳于城置淳于縣,又別置梧城、姑幕、昌安等縣,分屬北?ぁ槴e郡、高密國。東漢廢梧城縣,其余縣分屬北海國、瑯玡國。北齊廢姑幕、淳于縣,省安丘縣入昌安縣。隋開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分昌安縣置牟山縣。大業(yè)二年(公元606年)改牟山縣為安丘縣,置▉城縣。三年安丘縣徙治今諸城境,屬高密郡。唐初安丘縣徙今治,省▉城、昌安2縣入之。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改為輔唐縣,屬密州。五代梁開平二年(公元908年)復(fù)為安丘。五代唐復(fù)稱輔唐。五代晉改為膠西。北宋開寶四年(公元971年)復(fù)名安丘。金、元因之,屬密州。明、清屬青州府。1913年屬膠東道。1925年屬萊膠道。1928年屬省。1943年抗日民主政權(quán)于縣境西南部另置安丘縣,屬魯中行政區(qū)第四專區(qū)。1945年于東南部置淮安縣,治景芝,與安丘縣同屬魯中行政區(qū)第三專區(qū)。1948年于縣境北部置新安丘縣,原安丘縣稱老安丘,新、老安丘縣及淮安縣均屬昌濰直屬專區(qū)。1949年老安丘縣改名丘南縣,治雹泉,3縣均屬昌濰專區(qū)。1950年淮安縣改名濰安縣。1952年濰安縣撤銷,地入安丘、丘南2縣。1953年丘南縣并入安丘縣。1967年屬昌濰地區(qū)。1983年屬濰坊市。國務(wù)院1994年1月18日批準撤銷安丘縣,設(shè)立安丘市(縣級)。